牛宝体育新闻
牛宝体育大数据到底有多恐怖?
,这个家庭有三口人,一对夫妻以及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儿,这对夫妻已经过了生育年龄,所以很显然这个孕妇用品促销券针对的是家庭中
女儿的父亲也是这样想的,但是他认为这是商场对自己女儿的侮辱,毕竟自己女儿只有十六七岁。于是女儿的父亲随即就去找这家商场理论,商场态度也不错,向女儿的父亲立马道歉。
很多人认为此事也就完美结束了,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女儿的父亲真的发现自己的女儿已经怀孕了,而且还是未婚先育。
这就奇怪了,商场是如何知道这位父亲的女儿已经怀孕了呢?原来这家商场会对顾客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位父亲的女儿最近商场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评估该女性怀孕的可能性非常高,于是才有针对性地给这位女性寄了一些怀孕用品促销券牛宝体育。
这就是大数据的可怕之处,通过你的消费数据分析,就能分析出你最近的生活、工作情况,甚至是你不愿意向别人透露的隐私情况。就比如这位父亲的女儿,未婚先孕这件事,她比谁都希望这件事不让别人知道,但没想到最后竟然让商场的大数据给分析出来了。
再比如很多网购平台,注册账号就需要输入个人信息,要想付款还要绑定身份证,还要输入手机号,收货地址,另外再加上你的网购平台的购买记录。综合对这些数据分析,几乎可以得到一份非常详细的个人简历。甚至还可以分析出你的年龄,工作,生活习惯,购买力等等,这么多信息暴露出来,你们说大数据可怕不可怕。
总的来看,大数据分析自然有它的好处,一方面方便快速找到精准客户,一方面消费者也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很多网站牛宝体育、软件都会根据用户的喜好来推送内容,这其实也是一种大数据分析。但是如果过度使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隐私将得不到保障,相信没有人喜欢做大数据下的“透明人”!
大数据有多恐怖?我不太清楚,但是我前脚才在微信搜索的我同事的名字,后脚拼多多就给我推荐了和我同事同名的旗舰店,这件事让我觉得挺恐怖的
冬日的一个夜晚,天下着小雪。一个德国人急着赶路,抱着侥幸心理闯了红灯,结果被路旁路上一个睡不着觉的老太太发现。没过几天,保险公司的电话就打来了:“你的保费从明天开始增加1%。”
“我们刚刚接到交通局的通知,你闯了红灯,根据我们的判断,这种人很危险,所以保费要增加1%。”
这个人心想,那我就退保,投保另一家保险公司。但当他找到别的保险公司时,别的保险公司同样要求他的保费比别人多交1%。原来,全德国的保险公司通过联网信息都知道他有一次闯红灯的不良记录,每家保险公司都会要求增加他的保费。
没过多久,他的太太问他:“老公,银行突然通知我们购房分期付款年限从15年改成10年,发生了什么事了?”
太太生气地说:“啊!闯红灯?我们已经很不宽裕了,还搞这种事情,你自己想办法吧!”
不久,他的宝贝儿子从学校回来了:“爸爸,我上的培训课老师让我把学费现金送过去,说不能分期付款了。”
当儿子得知这一切都说由爸爸创红灯造成的,感到不可思议:“啊,爸爸闯红灯了!真丢脸,下星期我不想去学校了。”
以前有个搞软件数据的告诉我“没有人比大数据更了解你,包括你自己!”在此不去讨论此话的真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伪装”自己,尽量让我们表现的正常一些,但在网络大数据面前,你的兴趣爱好、行事作风都将被一览无余,甚至很多网站都知道你平时都在浏览什么内容。
大数据能让你的“网络信息”产生价值,从“小”的方面来讲,这些价值可以卖给相关APP,所以我们经常打开某APP,首页就给我们推送“心目中的产品”;从“大”的方面来讲,大数据能加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真要讨论起来,我认为大数据的恐怖在于“知道的太多”,在这个前提下,它绝对能“先下手为强”,幸运的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有限,如果人工智能脱离控制,诞生自己的意识,再配上恐怖的大数据,科幻电影中的某些情节并非不可能。
言归正传,本文尽量用大白文揭开大数据的神秘面纱,也会告诉大家如何保护自己的数据。
你可以把每个人分成两部分,基础部分为人体,你在人体的基础上会产生数据,包括吃饭、逛街、打游戏、购物等等,可以说只要你活着,就会产生数据,哪怕是宅在家大数据,那也能证明你是个宅男(女)。
以前的信息数据大多在现实社会中,如果没有成立小组专门研究一个人,那么数据就很容易“烟消云散”。
但在网络化时代不同,人类在网络世界留下的所有足迹,都会被网络“记住”,包括你每天看了多长时间的购物网站,这些数据慢慢堆积后,逐渐就形成了“个人数据”。
起初,个人数据的用处并不大,但是随着网络化进程逐渐加快,数据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时候有人就会建立一个超级大的数据库,里面装满了很多人的“个人数据”。
他们将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梳理、存储、分析、可视化,也就是说他们把原材料(大量个人数据)经过一系列加工后,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大数据。
这些大数据有很多类型,例如“W地区90%的人喜欢吃辣”,那么这条数据就可以卖给某购物网站,接着网站就会在W地区主推“辣椒酱”、“麻辣零食”等等。
按照我的理解,大数据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在你联网的状态下,或你出现在他人的“互联网世界”中,你所产生的任何行为,都会被记录。
其实这些都会被记录,哪怕你手机关机,只要你出现在路边的摄像头中,你还是会被“数据记录”。
然而这还不算最可怕的地方,大数据充其量是个“无主之物”,最可怕的是被背后运用大数据的人,用得好,大数据能加快人类文明发展,用得不好,后果是毁灭性的。
作为普通老百姓,显然这些东西我们无法控制,我们能做的就是知道“大数据是怎么一回事”,如果觉得被侵犯隐私,咱们还得知道如何尽量防范。
先说一点,完全保密个人数据是不现实的,下面主要讲三块,即“手机APP”、“电脑端百度网页搜索”、“管理微信广告”。
在安装APP过程中,系统会弹出“读取通讯录、照片、短信、地理位置等权限”,如果你介意,全部点拒绝,特别是通讯录,我就不明白,软件要读取通讯录权限干什么?
“麦克风权限”最好也关掉,有的软件会读取聊天内容,抓取关键词,然后APP里推送相关产品。
此外特别要注意一些来路不明的APP,像IOS可能好点,它应用商店里的APP都经过严格审批,相对来讲,安卓系统的恶意软件多一些。
还有路边扫码送礼物等活动,能不参加就不要参加,我曾经扫了一下,领了个小玩具给我女儿,第二天就收到了20多个电话,里面有装修、教育培训、贷款、保险的,气的那天直接关机了。
所以陌生APP尽量不要装,手机里也不要存放重要信息,比如身份证照片、房产证照片、护照等等。
现在用的最多的搜索引擎仍然是百度,为了防止百度抓取个人上网数据,可以在搜索页面关闭“搜索历史”、“关闭预测”。
当然,在登录状态下,也可以点击“隐私设置”牛宝体育,把“记录搜索行为日志”关掉。
此外,绝大多数朋友都不知道还有个设置,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在下方一行灰色选项中点开“使用百度前必读”。
之后点击“隐私权保护声明”,点击“隐私保护平台”,里面就有百度产品的隐私政策,比如“百度地图”、“百度输入法”,有详细关闭采集个人数据的教程,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
很多时候,我们在刷朋友圈时,总会出现一些关联性很强的广告,比如有次我在维修读了几篇关于眼镜的文章,结果第二天就刷到了某眼镜的广告,我当时就懵了。
后来查了下资料才知道,原来这是微信的个性化推荐,以下就是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的流程。
总之咱们在网上的数据,都会被记录,目前还没有彻底关闭个人数据的办法,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警惕性,不随意安装陌生软件,不随意打开各种权限,手机里尽量不要保存重要照片、视频等。
2009年,H1N1流感爆发几周之前,谷歌公司的工程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成功预测了H1N1在美国的全国范围的传播大数据,甚至精确到了具体的州和地区。
沃尔玛销售数据“啤酒+尿布”的经典运用,消费者购物行为发现,男性顾客在购买婴儿尿布时,常常会搭配几瓶啤酒来犒劳自己,于是就有了“啤酒+尿布”的经典营销案例。
其它还有社交媒体对美国选举的影响,如果想让哪个选举人当选,可以推送某一个候选人的有关事项,这样就可以影响摇摆的中间派选票,当中间派的主页都是某个候选人的相关信息,那么他会以为这个选举人就是多数人的选择,那么他也会转而支持这个选举人。
然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推送,你准备去搜索还没有搜索的时候,相关的信息流广告出现在了你的主页上。
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同一服务或者商品采用不同的定价策略,在不同的购买人显示不同的价格,你们俩可能是一家人,然而根据大数据分析,你们的消费偏好不一样,所以你俩购买同一件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也不同。
信用评分与透支消费牛宝体育,系统根据你的各项信用数据进行分析,生成你的个人消费能力,履约能力对你进行信用透支消费支持,给你匹配你的能力额度,可以做到尽可能低的坏账率。
各种地图对线路的规划和实时路况的预测,比如说哪里正在堵车,建议切换线路。有好事者做过一个虚假大数据,使用数十台手机打开导航,然后放在手拉车上步行通过某一路段,地图上显示此路段严重堵塞,实际上空旷的马路上压根没几辆车,只有改好事者正在慢悠悠的散步。
大数据的恐怖在于其可以影响你,可能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你可以看看你购物首页推荐,是不是你有点击购买的欲望?你的社交媒体主页推送的是不是都是你感兴趣的信息流?点个外卖是不是主页都能看到想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