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宝体育新闻

牛宝体育如何评价大数据「杀熟」这一现象?

2023-08-1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牛宝体育牛宝体育牛宝体育牛宝体育2018-5-12补充:很早以前,我就在一些回答里反复强调过,个人信息的泄露会威胁到用户人身安全。尤其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孩,这种威胁是非常现实、迫在眉睫的。

  近日空姐被顺风车司机奸杀案,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要有一大部分要归结到“个人信息泄露的恶果上”——当然,大多数人还是看不懂。

  借用一副图片:codedump:如何看待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被杀害一事?此类事件应如何避免?

  再一副:helanmouse:如何看待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被杀害一事?此类事件应如何避免?

  那么,当她们在夜深人静的偏僻地点,通过网络打车时——夜深人静所以车少,地点偏僻所以正常做生意的人不会去——你觉得专程跑过去的大数据,更可能是什么?

  只要不蠢不坏,稍微想想都该知道,打车APP这种玩意儿怎么可以和社交拉扯到一起!

  现实生活中,哪怕在网上和人聊了一年两年,第一次线下见面还要事先做好充足准备呢——就这都还有多少因为见网友被奸被杀的。

  业内人士声嘶力竭的喊了多少年的事了。我自己都经常因为给人科普“保护隐私的重要性”被人怼:我们小老百姓有啥怕人知道的!

  你周围商场少,那么你比价就不方便,生意搞黄的可能性就低;因此加价你也得买。

  前好多年,美帝就有过“如果附近没有肯德基,就给用户显示更高的披萨价格”的案例。

  类似的,如果发现你住在“富人区”,卖给你的东西不贵个两三五八成,对得起大数据吗。

  3、根据你以及你的朋友们使用搜索引擎搜索的词汇、时间、频率,判断你是“随便看看”还是“心里长草”甚至是“心急如焚”(比如家庭成员得急病之类),从而给你(以及你的整个社会关系圈)调整报价……

  举例来说,我曾在某网商那里买电脑,根据CPU/显卡天梯图一个个算性价比;然后比较着比较着,发现自己能看到的商品越来越少了——以显卡为例,刚开始只列大牌子都十几页;后来哪怕取消全部搜索条件都只剩3~5页了。关掉浏览器也没用。

  但是呢,这3~5页都是我倾向于购买的型号,价格也恰好在我的预期价位附近浮动。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商家根据我选中浏览、比较的各种产品型号等参数,知道了我的偏好和目标;然后只给看符合我意愿的。

  如果它根据这些分析,只给我展示那些价格相仿、但利润更大的;那么,当可资比较的商品不足时,我很可能就会受到不知不觉的引导,最终选中对我来说非最佳、但对它来说利润更高的。

  举例来说,A品牌的1060要价XX元,B品牌的1050要价YY元,C品牌的1070要价ZZ元;我的期望是尽量上1070,但1050也能接受,视价格而定。

  假设C品牌为了抢市场,它的1070仅比1060贵了一两百。所以,如果信息充分,那么我最终就会选中C的1070。

  但,C知道自己的1070肯定会火,所以他给零售商的提成最少;所以,如果能把A或B的东西卖给我,商家就可以多赚几十块钱。

  对商家来说,如果我一直盯着硬件市场看,那么肯定会直接搜C的1070,因为它性价比最高;既然我知道这个,它当然就只能拿出1070给我看了。

  但,对其它任何不经常关注硬件行情的人来说,他必定不能直奔主题,而是试图借助“比价”之类动作去选出C——在中国这样的特殊国情下,它甚至还可以知道,我刚刚搜索过“天梯图”、甚至通过天梯图页面的广告插件或别的什么玩意儿知道我正在看“天梯图”!

  它甚至都可能知道,我是否还打开着淘宝或者别的网页、以及我这些天都看过哪些!

  于是,根据这些信息,它完全可以把C的1070藏起来不给我看,然后推荐另外一些性价比不是最好但给它带来的利润最高的;甚至给我临时提价。

  换句话说,有能力的商家完全可以借助对你的操作的分析来引导你的消费,让你不知不觉的买一台电脑多花几百块钱。

  综上,不要觉得关于你的、看似不起眼的信息泄露出去没什么。只要有心,从你身上多找点钱还是很容易的——而且你还发现不了。

  以前下载过一个APP叫做“XX管家”,用起来比12306好用。有一次我买深圳到武汉的火车票,上面显示票很紧张,买了好几次都没有买到。然后它提示我,加30元可以抢票,我犹豫了一下。然后我打开12306,结果尼玛还有100多张票,车票很充足。

  还有个app去X儿“,我一直在上面买机票和订酒店。上次订了个宾馆价格是168,由于行程改变,我打算退了再订一个。结果我一搜原来我订的宾馆价格变成了148牛宝体育,当时我也贪心就赶紧退了,准备重新订。结果出来的价格让我震惊,变成了188。然后果断卸载。

  记得原来有个伙计在华为,坂田那里,出去买东西都拿工牌,商店饭馆给打折,去配眼镜打七折。一次没拿工牌,也没说是华为的,结果问了下配眼镜的,给打五折。

  如果顾客的注意力有成本(所以无法比较所有商品),同时企业利用的大数据技术能比顾客更了解顾客时,顾客是否有动力向企业提供自己的隐私?一方面,企业的大数据技术能够更好地向顾客展示适合他们的商品(以免去他们跑断腿之苦),但另一方面,顾客也承担了被价格歧视的风险。

  作者假设,企业可以先选择是否“承诺”不进行价格歧视;在观察到企业的“承诺”后,顾客决定是否提供,以及提供多少隐私信息;随后,企业向顾客展示一件商品及价格,顾客决定买或不买。

  如果企业承诺不进行价格歧视,则商品的价格在顾客提供隐私信息之前就已经决定好并公开;反之,如果企业选择进行价格歧视,则企业在观察到顾客的隐私后才进行定价。

  对于企业来说,承诺不进行价格歧视能够让顾客提供更多的信息,因此能够提供更适合顾客的商品,但是由于价格已经固定,利润也随之固定了;反之,不承诺的话,虽然可以进行价格歧视,但是由于顾客会相应地减少信息,企业在展示商品时有更更高的风险顾客不愿意购买。

  作者的其中一个假设“不同商品的边际成本相同”我不太认同,这一假设保证了企业与顾客在“向顾客展示最适合的商品”(同时也是“最赚钱的商品”)这一点上有着共同利益(进而影响了其关于消费者福利的一些结论)——反之,如果商品的边际成本不同,就可能出现企业向顾客展示的并非是“最适合的商品”而是“最赚钱的商品”这种冲突。

  而如果我们总结一下本问题下的回答,可以注意到另一个现象:顾客的注意力成本不仅体现在他们无法比较充分多的商品,而只能关注一部分商品(作者用“企业只能展示一件商品”来表现了这种注意力成本),同时也体现在他们很难意识到企业正在进行价格歧视。

  Richard Xu:为什么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的两个城市 麦当劳之类的连锁店物品没有差价其中有什么经济学原理?

  ,也就是说,如果我习惯了家门口某家店面的价格,到了另一个地方,我会预期该品牌的店面对于同一商品有相似的价格。

  最后一个解释是随着数据的累积,品牌正在学习如何根据弹性定价;然而我们并没有观察到这样的趋势,所以这一解释也被否定了。

  (现场有教授提到Amazon最近收购了Whole Foods,可以期待一下Amazon是否会采取弹性定价而非统一定价的方式)

  “大数据杀熟”并不算什么新鲜手段(三级价格歧视),也不是什么有趣的问题——相反,为什么商家不采取这一手段,是因为消费者会“惩罚”不公平的定价,还是因为商家希望能够更好地“服务”用户来提高利润,才是更让经济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1、A君进入店面中的移动平均速度的是约3米一秒,速度很快,所以说很急切。

  根据大数据平台上的匹配,可以瞬间判断出A君手上的伤非常重要,A君急需药物。

  数据中心又继续分析A君的购买历史记录,每个月A君固定消费是5000块,还信用卡约3000块,根据中间信用卡的历史透支消费的的状况,判断出A君每月消费固定在5000~8000之间。

  每个月集中消费密度集中在4号左右,所以很有可能是每个月4号以前发放工资, 综合推断出,数据平台认为A台这个月剩下消费能力还约有6000左右。

  由于考虑到A君平时消费状况,所以数据平台非常人性化给地选择出来了一个价格决定。

  药店里,又来一个人,来到柜台前问店员说:创可贴多少钱?

  药店的数据中心,在迅速分析了并判断出这个人身上并无明显伤痕,并且情绪稳定的,根据历史记录看,这是第一次来这家药店,这种情况下,急需创可贴的概率比较低。

  并且由于这个客户是第一次来这家药店,所以为了挽留客户,完全可以给出微薄的成本价。

  店员看了看屏幕,对新来的客户说:“扫描我们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平台,会给你优惠劵,使用劵后,只需要五块钱一盒。”

  “非常抱歉,这是药店的公共数据平台给出来的价格,我们的数据都是联网的,无论您去全球任何一家药店,都是这个价格。”店员回答说:

  店员很有礼貌地回答:“先生,创可贴我们原来就卖五百块一块的,您看到对其它客户的便宜,那是因为别人有优惠劵。“

  这不是简单一个企业能赚多少钱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在公然破坏整个社会之间的诚信,而是会给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破坏按劳分配原则设计的目的与初衷。

  有人觉得欺诈只能欺诈相信自己的人,企业这样做久了会把自己做坏掉,老客户自然会流失,这样的企业是不长久的,所以不必担心。

  实际上,这样情况绝不会出现,因为从大数据统计角度来说,总是有人继续在这样的平台上消费,这是个概率。

  这就如同那些贷款平台一样,总是有70%以上的人会还款,所以平台进行这样的操作是一定赢利的,至于剩下30%的人哪怕不还款,也是稳赚的。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采用大数据杀熟完全不必担心消费员的反应,反正总有大量的人会继续上面继续消费,只要企业吸纳的人流量够多,其中就一定会产生转化,故而企业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欺诈,因为总会有乐意被动接受的消费者。

  所以杀熟这种事情,必须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强行制止,不然无法制止这种贪婪。

  市面上的所有的企业都采用了这种大数据杀熟的方式进行强制提价消费,收入高的人群购买力会被大大拉低,因为在A手上与五百元在B手上五元的购买力是等价的。

  这样不断在社会中产生影响之后,会导致所有的人都变得越来越穷,显然货币本身的金融体系也会出现混乱,最早的价值初衷会毁在这样的系统上。

  同时还会给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种最典型的影响便是,对大众来说,通过努力劳动虽然可以获取更多的金钱与回收,但这这样会毫无意义,因为在这种杀熟系统面前,你辛苦两年升职加薪毫无任何意义,因为你的购买力很快就会在数据平台面前被抵消,与之前不会有任何变化。

  这样会让社会上出现大量的“懒人”,因为奋斗努力所得到的回报毫无意义的时候,便不会有人再努力了。

  看了下评论,上面的确实是假想的,但是请不要想得太简单了,在大数据无时无刻都在算计你的世界里,你是玩不过的,这里逐一说下:

  在上述场景中,如果B君拿到创可贴卖给A君,偶尔一次这样的行为可以,但是随着B君购买次数增多,不仅仅是创可贴,而是所有的商品的价格也会越来越高。

  所以这种条件下,B君相当于在面临价格惩罚,所以不可能一次性去购买一大堆创可贴,换句话说,在未来的社会中,你曾经购买的商品越多,未来你将购买的商品越会更加昂贵。

  所以在初期或许还有这样的漏洞,但是到了后期,价格将会高昂到你承受不起,这与现代网络游戏让你花费是一样的道理,开始赠送的是金币,但是越花越不够花,最终你需要付出人民币。

  而换到大数据环境下,配合借贷金融环境,那么系统考虑的就不仅仅是你这个月还有多少钱可以花费了,而考虑的是怎么让你不至于死掉,在透支你未来的收的情况下,让你不断地贡献金钱。

  有人说想注册新ID,这个想法同样不可行,直接识别你的面部便足够了,既使你去大幅度整容,但整容后你的身份证也会被同步更新,结果还是仍然能够被识别出来。

  有些人会快乐地认为,更有钱的人会付出更多的钱,而自己是穷人,便是得益的,这个想法是错的。

  数据系统针对的你的需求强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穷人并不会比富人更占便宜,比如一次伤灾住院,不治就是死,而治疗是有成本的,哪怕因为是穷人给出了是成本价,只需要20万元,穷人掏不起这个钱,于是只能等死。

  指望别人会做捐赠帮助?不可能,因为对别人来说,一旦发生捐赠,他的购买力便会急剧下降,善心会被极大程度削弱,即使有大量的闲钱,也只能袖手旁观见死不救。

  谁是最终利益者,谁掌握了这样的数据平台,谁就是得益者,因为平台的掌握者可以任意操控他人的购买力。

  显然这样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可以引入区块链技术用于记录消费与收入历史,以防止数据被修改,这样即使是平台的管理者也无法任意修改任何数据。

  结果所有的人都会陷入到这个怪圈中去,没有谁会成为最终得益者,反而会越来越加贫穷。

  A组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赚取B组织的钱,B组织也需要这样来赚取C组织的钱,除非源头的A组织是不需要依赖任何外界的资源,不然一定也会被其它组织赚钱。

  而大家都采杀熟系统,结果就会导致生态圈恶化,所有人都在不断施图加价以赚取更多利润,于是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会被恶性上抬。

  这最终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本来通货膨胀是因为需大于供的供需不平衡导致。

  杀熟机制与传统经济所不同的是,它绕开了正常的已经相对平衡的供需机制,并将价格决定的一方,由需求者转移了一部分到了供应者那里,这会破坏本身已有的平衡。

  大规模的由供应者定价,从来都是社会的灾难,之所以要防止垄断,根本上也是为了防它。

  开头的场景是虚拟的,不过这个不知怎么成了被批评的对象,《银翼杀手》有赛博朋克的背景,《骇客帝国》有人类自己破坏环境后与机器形成共存的背景,《头号玩家》有玉米减产后的大萧条背景,这些是根据的当前的概念认识推导出来的未来景象,它们当然不一定会真实发生,但是不加以控制,未来难保不会是那样。

  至于有人提什么物价局管不管的事,开头就说了需要国家有部门强制介入管理大数据,例如像滴滴打车那样上限被限制在一个范围,这种事不要指望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自觉,算法工程师还觉得委屈,他们从数据上还认为竞价这是最优化的结果,让高峰期更多人打到车了。

  不过管得住管不住,这还是不一定的事,通过互相抬价日渐猛长的东西,大家身边已经有了,比如房价。

  至于所谓的房屋是刚需,人冷了要穿衣,生病要进医院,饿了要吃饭,吃菜要放盐........又有哪样不是刚需?都可以涨价?

搜索